跨境快時尚巨頭希音(Shein)近期因高管“不認為希音是一家中國公司”的言論再度陷入輿論漩渦。
這家發(fā)源于南京、2017年將供應鏈中心遷至廣州的企業(yè),雖未上市,但其商業(yè)模式與國別身份爭議已成為資本市場焦點。
不是“中國公司”?
據(jù)瑞士《新蘇黎世報》報道,希音首席戰(zhàn)略官Peter Pernot-Day稱其“不認為希音是中國公司”,該表態(tài)與其80%以上服裝生產依賴中國的現(xiàn)實形成反差。
而就在2024年5月,希音執(zhí)行主席唐偉(Donald Tang)在米爾肯研究所全球大會上稱,如果從出生地和供應鏈角度看,希音是一家中國公司,因為希音誕生于中國,供應鏈在中國;如果從總部和核心人員所在地的角度看,希音是一家新加坡公司,CEO辦公室、財務等核心部門均設在新加坡;而因為希音的價值觀、使命和愿景與美國一致,所以如果這樣看,它就是一家美國公司,詳見《財中社》此前的文章:《辟謠供應鏈轉移,“騎墻”SHEIN無“墻”可騎》)
目前爭議發(fā)酵正值關鍵節(jié)點。美國自5月2日起取消小額關稅豁免,希音商品面臨最高120%關稅,迫使其美國售價最高調漲377%。
IPO受阻
同時,希音IPO進程屢次受阻——2022年美股計劃遇阻,2023年轉向倫敦遇估值質疑,目前港股被分析師視為潛在選擇。
2023年11月,美國參議員Marco Rubio曾公開要求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嚴格審查希音的上市及其中國業(yè)務信息,直指其試圖規(guī)避“中概股”監(jiān)管。
彭博社5月2日報道稱,知情人士透露,由于希音正在評估美國關稅對其業(yè)務的影響,并等待中國監(jiān)管機構的批準,希音的倫交所IPO計劃已放緩。一個月前的4月初,在美國宣布對中國征收104%的關稅后,外媒報道稱,希音在倫交所的IPO已獲英國金融行為監(jiān)管局(FCA)批準。
然而這僅僅意味著從監(jiān)管角度來看,希音已獲得IPO的合法許可,并不能確保最終上市。正常情況下,從獲得FCA批準到最終在證券交易所上市,還需要經(jīng)過投資者路演、確定發(fā)行數(shù)量和價格、發(fā)布最終招股說明書,這些流程通常需要2-3周。而視推進情況的復雜程度和市場反響不同,時間可能會更短或更長,詳見《財中社》此前的文章:《估值跌超70%,SHEIN倫交所IPO再生變》
一個繞不開的事實是,希音供應鏈深度綁定中國。2024年,公司在廣州增城投資36.9億元的灣區(qū)供應鏈項目,預計三期項目全部投產后年出口額超千億。而市場拓展則集中于歐美,面臨地緣政策風險。
身份爭議本質是地緣博弈下的生存策略。希音雖注冊于新加坡,但廣州番禺區(qū)聚集超3000家核心供應商,構成其“小單快反”商業(yè)模式根基。淡化中國標簽,旨在應對歐美監(jiān)管審查,但供應鏈難以剝離的矛盾導致輿論反彈。
發(fā)表評論
2025-05-08 08:00:43回復
2025-05-08 06:31:38回復
2025-05-08 03:05:02回復
2025-05-08 08:22:27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