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yè),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翠鳥資本

極氪上市僅一年就被私有化,吉利在下一盤什么棋?  第1張

  文|翠鳥資本

  近日,吉利汽車(0175.HK)發(fā)布公告,公司于5月7日向極氪提交非約束性報價函,建議私有化極氪(ZK.N),收購所有已發(fā)行及發(fā)行在外的極氪股份及美國存托股票(本集團實益擁有者除外)。

  同時,建議購買價為每股極氪股份2.57美元或每股美國存托股票25.66美元,吉利收購剩余34.3%的股份所需要的現金將超過20億美元。

  倘若私有化建議落實并完成,極氪將成為公司的全資附屬公司,實現私有化并于紐交所退市。

  作為吉利控股集團旗下豪華智能純電品牌,從成立三年閃電IPO,到如今上市一年便按下私有化按鈕,極氪的資本故事的確稱得上跌宕起伏。不過讓人好奇的是,吉利為何突然要私有化極氪?這是否意味著資本故事講砸了?還是說,這正是一次蓄謀已久、主動轉變賽道的動作?

  1

  不值得托市的估值

  其實,此次吉利私有化極氪挺讓人意外,但是也不難理解,估值太低也許是一個原因。

  時間回到一年前,2024年5月10日,極氪汽車發(fā)行價21美元,當日以28.26美元、漲幅34.57%的成績完成首日交易。

  但此后,極氪的股價就開始高開低走,最低的時候不到20美元。截至私有化公告前,極氪股價僅22.59美元,市值57.4億美元,顯著低于蔚來、小鵬、理想等同樣在美股上市的汽車新勢力。

  事實上,在2022-2024年,極氪品牌銷量分別為7.2萬輛、11.9萬輛和22萬輛,其中在2024年,極氪品牌加上領克品牌(已被并入極氪科技集團),已經超過50萬輛。在豪華純電市場中可稱得上相當亮眼。但美股市場仍然對于極氪的估值很不友好。

  問題出在哪?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首先,極氪在產業(yè)生態(tài)中的獨立性存在短板。

  其核心生產設施與三電技術體系高度依賴吉利集團的資源投入,這一現狀導致極氪的財務結構承壓明顯。截至2024年底,極氪資產負債率高達1.31倍,遠超行業(yè)平均水平,引發(fā)市場對其獨立運營能力的質疑。

  其次,產品競爭力面臨挑戰(zhàn)。

  極氪當家車型001和007銷量遭遇“滑鐵盧”,2025年3月單月銷量分別跌至0.3萬輛和0.5萬輛。面對小米SU7、小鵬P7 +等新晉競品的強勢突圍,極氪未能及時鞏固市場優(yōu)勢,產品矩陣的市場響應力亟待提升。

  最后,資金鏈的緊張局勢加劇了估值壓力。

  2024年末,極氪賬面現金儲備僅90億元,與小鵬420億元、理想超千億元的資金規(guī)模形成巨大落差。在吉利集團戰(zhàn)略重心調整的背景下,極氪難以持續(xù)獲得外部輸血,資金缺口成為制約其發(fā)展的關鍵因素。

  更深層次的壓力來自中美博弈。2025年4月,美國證監(jiān)會啟動中概股退市調查,雖未將極氪列入“預摘牌名單”,但合規(guī)成本已蠶食融資能力。一年來,除了IPO融資,極氪再無其他融資動作。作為上市的主要目的,沒有融資便失去了意義。

  上市是為了利用資本杠桿撬動市場化的資金,同時給老股東一個退出通道。在極氪短暫掛牌的1年里,兩個任務都沒完成好。對吉利而言,這樣長期墊底的估值顯然不值得繼續(xù)托市,極氪繼續(xù)留在美股意義不大。

  2

  回歸一個吉利?

  不過,極氪美股退市從來都不是終點,而是吉利可能在為未來運作鋪路。

  此次私有化,也被視為吉利汽車在電動車領域的一次豪賭。極氪作為吉利汽車旗下的高端智能電動汽車品牌,承載著吉利汽車在新能源領域的戰(zhàn)略希望。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表示:“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日益復雜的經濟環(huán)境,我們將審時度勢、根據《臺州宣言》精神,持續(xù)推動汽車業(yè)務整合,回歸一個吉利。同時我們仍將保持與美國和國際資本市場的密切溝通與合作。”

  在新能源汽車加速主導市場的浪潮下,中國汽車市場已經很難找到未被完全開發(fā)的增量市場。在產品陷入同質化,技術迭代趨于放緩,汽車公司博弈的重心不僅是技術領先和產品定義,更重要的是成本比拼和價格競爭。吉利曾憑借多元化布局積累的眾多品牌與車系,反而逐漸顯露出資源分散的弊端。

  去年9月,集團管理層都去了吉利當年的第一座工廠——臺州臨?;貙W習,并發(fā)布《臺州宣言》,點明“聚焦、整合、協同、穩(wěn)健、人才”五大戰(zhàn)略,推動汽車業(yè)務整合,回歸“一個吉利”。

  隨后,大刀闊斧的品牌整合開始了,包括吉利幾何、翼真(LEVC)和雷達紛紛并入吉利銀河,領克并入極氪并成立了極氪科技集團,吉利旗下電池業(yè)務整合并成立全新電池產業(yè)集團——吉曜通行等。

  品牌收攏,降本增效的效果立竿見影。極氪科技集團CEO安聰慧曾表示,僅僅是整合了極氪和領克,就能減少研發(fā)投入10%-20%,研發(fā)費用率預計從11%降到6%,BOM成本(物料成本)預計降低3%?以上。無形的管理成本更大幅減少,反哺到售價上的競爭力,也轉化為極氪面對小米、鴻蒙智行等對手時的底氣。

  所以,極氪私有化,絕非簡簡單單的“回來”,而是為了進一步落實《臺州宣言》,聚焦汽車主業(yè),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深化品牌協同的重要步驟,將強化吉利汽車在智能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全球競爭力。

  簡單地說,吉利汽車想打造的是一個“四駕馬車”的格局——極氪主攻豪華科技領域,領克負責新能源高端市場,吉利銀河和中國星則覆蓋主流消費區(qū)間。這樣一來,從10萬到50萬+,吉利幾乎能覆蓋所有細分市場。

  3

  資本算盤

  有意思的是,吉利宣布私有化極氪的當天上午,5月7日,中國證監(jiān)會主席吳清表示,創(chuàng)造條件支持優(yōu)質中概股企業(yè)回歸內地和香港股市。

  考慮到最近的中美形勢,中概股可能會遭遇一些不可預見的難題。特別是,4月時,美方回應“會否將中國公司踢出美股市場”時表示,“在關稅談判中,所有的政策選項都是可能的”。

  而4月中旬,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若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希望回流,必須讓香港成為它們的首選上市地。

  這種時間點的巧合,讓人不禁浮想聯翩。極氪會否效仿360、瀾起科技等公司,先從美股私有化退市,再尋求A股或港股上市?

  雖然強調要“回歸一個吉利”,但李書福已經投資了9家上市公司,包括吉利汽車、沃爾沃、極星汽車、億咖通、錢江摩托、漢馬科技、路特斯、力帆科技和即將退市的極氪汽車。

  事實上,企業(yè)內部資源整合與外部上市融資并非互斥關系,只要做好資產規(guī)劃、理順關聯交易,反而能夠實現協同發(fā)展。

  而且,當前支持中概股回流的政策東風,更能讓極氪的價值,在港股發(fā)揮出來,這從另外一些巨頭的動作也可以側面印證。從寧德時代、與華為深度綁定的賽力斯等公司紛紛啟動了港股IPO,到另一些消費類公司如老鋪黃金、蜜雪冰城在港股上市后,市值大漲,帶來巨大的財富效應。

  或許,這也是吉利對其造車資本化路線的修正。幾年前分拆極氪沖擊美股,為的是那廣闊的全球市場和熱錢;如今選擇私有化,轉向港股市場,則是期望在新的政策環(huán)境與市場機遇下,謀求更為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