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雜志

  作者|《財經》特派香港記者焦建

  編輯|蘇琦

  為吸引美國科研人員,多個歐盟國家于3月呼吁采取行動,歐洲多所頂尖高校亦開始設立資金項目。與之相比,中國香港吸引外來人才政策被認為啟動更早、持續(xù)性亦更強

  受美國特朗普政府對高校采取削減撥款及停發(fā)簽證等影響,部分當地學者考慮赴境外任職,這一趨勢規(guī)模及流向備受關注。中國香港特區(qū)政府入境管理等相關部門近日發(fā)布的一系列數字,或能從側面對此進行反映。

  今年1月至5月的相關數據顯示,以申請人的所屬地區(qū)分類,中國香港特區(qū)來自美國的簽證獲批申請同比上升14%,達到953宗;再以整體的學術研究及教育界別大類進行劃分,海外赴港工作簽證中此類的獲批數字則同比增加35%,達到1114宗。

  兩項數字的上漲堪稱“逆勢”,源于今年至今中國香港特區(qū)的相關工作簽證數字整體呈現(xiàn)下滑態(tài)勢。以前五個月一般就業(yè)政策申請數目為例,同比下跌約18%至13317宗。而獲批數目則同樣減少約18%,至12278宗。

  以香港特區(qū)政府入境事務處此前公布的2024年全年數據對比來看,當年獲批的此類工作簽證總數為35058宗,來自美國申請者的簽證獲批數字為2076宗;而按照申請人的行業(yè)或界別分類,當年學術研究和教育界的獲批數字則為2551宗,僅次于藝術及文化領域的2672宗,高于金融服務業(yè)的2005宗。

  具體而言,相關數字統(tǒng)計的是“一般就業(yè)政策”下外地人才來中國香港特區(qū)的工作簽證數量。相關申請人應具有良好教育背景,須已確實獲得聘用,從事的工作須與其學歷或工作經驗有關。此外,持有中國護照而居于海外的中國公民,如申請人已在海外擁有永久性居民身份,或申請人在緊接申請前已在海外居住不少于一年,且申請是從海外遞交,亦可循一般就業(yè)政策申請來中國香港就業(yè)。

  整體來看,按照香港特區(qū)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今年5月初時對相關政策背景的解析,該類工作簽證的數字增減,主要是由市場主導。相關機制會就入境計劃的申請進行嚴格審批,確保獲批申請符合計劃的資格準則,包括薪酬福利須與當時相關行業(yè)的市場薪酬福利類似。

  過去兩年在一般就業(yè)政策下獲批來港擔任長期職位的人士中,以從事旅游業(yè)的人數最多,其次為學術研究和教育以及金融服務。這一占比趨勢會否因美國近期相關政策出現(xiàn)新的一系列變化,備受當地各界人士關注。

  如前所述,可能變化的原因之一,是從今年1月起,特朗普政府擬大幅削減美國多所頂尖大學的聯(lián)邦撥款,并擬提高大學繳納的捐贈稅(endowment tax)。受影響的大學包括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等常春藤盟校,此舉導致部分美國院校和科研院所凍結招聘及使研究出現(xiàn)一定停滯。

  受此影響,英國《自然》雜志今年3月公布的針對美國科研人員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結果則顯示,約75%的受訪者(總人數1600多人)考慮離開美國。其中許多人表示,正在尋找海外工作機會。

  為吸引美國科研人員,法國、捷克、西班牙、希臘等13個歐盟國家已于今年3月20日聯(lián)合去信歐盟委員會,呼吁立即采取行動,包括設立專項資金、制定移民法規(guī)等;此外,歐洲多所頂尖高校則已開始設立資金項目。

  與之相比,中國香港特區(qū)的吸引外來人才政策被認為啟動更早、持續(xù)性亦更強。除推出“杰出創(chuàng)科學人”計劃,亦受益于2024年中央明確支持香港打造成“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等近年來的一系列相關規(guī)劃及政策。

  以香港大學為例,該校校長張翔本身為物理學家,上任后推出了名為“HKU 100”的人才計劃,招募新興領域中具備突破潛力的杰出學者。截至2024年底,該校已延攬了123位國際頂尖學者和具備教研潛力的年輕優(yōu)秀學者加入,涵蓋最少13個國籍。

  6月23日,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對外事務)鄧希煒則向《財經》透露,現(xiàn)在該校內已有越來越多的新同事,大學高層也常去美國招募人才。

  “從美國回來(中國香港)的學者,應該不少已獲美國護照,并以海歸的華裔較多。研究科目方面,新來學者研究??埔怨こ碳翱茖W較多,但有陸續(xù)蔓延至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的趨勢。”鄧希煒稱。

  香港中文大學近年來的相關招才政策亦較為積極。該校新任校長盧煜明是液體活檢領域的全球奠基者,也是無創(chuàng)產前檢測領域的先驅。自2023年起,該校通過多項招聘計劃亦吸引了超過150位國際頂尖學者及具有潛質的年輕學者,分別來自15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

  前述香港特區(qū)政府于2021年6月正式推出的杰出創(chuàng)科學人計劃,則被認為正與當地高校的引才計劃形成互補。截至今年2月底,已有66名杰出創(chuàng)科學人赴港上任,分別加入六所大學,其余獲選學者也將陸續(xù)來港。而由相關科學家通過資助聘請的團隊成員,總數則接近220名。

美赴港工作簽獲批數逆勢上升  第1張

  《財經》獲悉,為進一步吸引國際頂尖人才并帶領中國香港前沿科技領域的基礎研究和合作,香港特區(qū)政府將于2025至2026年度推出30億港元配對形式的“前沿科技計劃”,支持八所當地受資助大學提升基礎研究設備、壯大科研團隊及促進前沿科技研究合作項目。

  除硬件條件及相對充裕的科研資金等方面,在吸引海外學者的教學、人文等“軟實力”方面,中國香港特區(qū)近年來亦不斷鞏固提升其原有的國際化及多元化特色。

  在此方面,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陸佳芳博士近日則對《財經》解析稱,該校其所在學系雖只有20多位學者,但已有五位學者入選美國斯坦福大學發(fā)布的全球前2%頂尖學者名單。

美赴港工作簽獲批數逆勢上升  第2張

  ,中國香港近年來亦不斷鞏固提升國際化及多元化特色。圖為香港某國際學術會議期間,參會者正步入會場。攝/焦建

  她還以自己的同事Sedat Gumus副教授為例,身為土耳其人的他四年前加入教育大學。在此之前,他在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完成博士學位,曾在丹麥的奧胡斯大學任職。今年5月,Sedat Gumus博士獲得德國洪堡基金會頒發(fā)的 Friedrich Wilhelm Bessel 研究獎。

  “Sedat Gumus博士來到中國香港特區(qū),不僅僅是因為這里有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工(薪酬),也因為這里是真正國際化的城市。他看到這里有世界級的學者,既能吸引全世界的學者來訪,也很容易邀請全世界的學者。這為高影響力的國際性合作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标懠逊挤Q。

  整體而言,從人員宏觀占比角度看,香港特區(qū)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近日透露,目前中國香港的高等院校教職員構成為,“約三成來自中國香港本地,三成多來自海外,另外三成多則來自中國內地,可見中國香港高等院校教職員的‘原居地’分布其實非常平均”。

  6月18日,蔡若蓮則在回復香港立法會議員有關協(xié)助優(yōu)質海外學者來港的相關提問時進一步透露,當地受資助大學教學人員數目,已由2021至2022學年的4974人增至目前的5398人。

  “香港的各所大學會繼續(xù)通過不同的措施大力招攬全球的頂尖學者,締造良好的科研環(huán)境,為國家及香港的發(fā)展作出貢獻。”蔡若蓮指出。